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起源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古文里幽深寂静的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
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蝉是高洁且通灵的,代表着复活与永生,同时也昭示着它坎坷的命运。
……
1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
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代·辛弃疾《西江月》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3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
秋天雨后阴冷的黄昏,萧瑟凄冷,汴京城外的长亭外景景已然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骤雨滂沱之后,寒蝉凄切的叫声令人感到阵阵凄凉。
4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代·苏轼《鹧鸪天》
树林之外的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蝉鸣声声,更显得周围环境的幽寂空旷。
5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宋代·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行,道旁柳树上的秋蝉不住嘶鸣。
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秋蝉的嘶鸣独具有一种凄凉之致。“蝉嘶”之上,还加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秋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秋蝉嘶而引起的哀感的词人之心情的缭乱纷纭。
6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宋代·杨万里《初秋行圃》
落日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
这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7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唐代·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8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9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元代·卢挚《沉醉东风·重九》
衰落的柳树陪伴着秋蝉的悲鸣传来一片哀愁,谁能让穿白衣的小吏前来送上解忧消愁的好酒?
作者睹衰柳疏枝,闻寒蝉悲鸣,遂悠然而生“一片愁”之情。此时此刻,他感到寂寞,希望有朋友送酒来一起喝,但终无人来,只能发出了“谁肯教白衣送酒”之叹。
10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
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古人笔下描写中元节的唯美诗词
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古文里那些小众的绝美诗词,你喜欢那一首?
蓄泪空垂,千万啼痕|古文里描写少女哭泣的绝美诗词,简直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