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用人格筑成的ldquo寒食节rdq

发布时间:2020-8-4 17:23:16   点击数:
每日一问▏今天你读书了吗?

全文共字阅读需要9分钟

推荐书目:《在黄河金三角朝圣》

作者:黄勋会

朝圣要闻:年4月3日至4日,旨在传承忠孝文化的“山西省介子推忠孝文化节暨夏县首届介子推公祭大典”系列活动在夏县举行。此次活动由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夏县裴介镇党委、政府,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夏县分会联合主办。来自省内外的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及介氏后裔等余人,齐聚夏县裴介村介陵广场,满怀虔诚地参加忠孝文化节开幕仪式和公祭典礼,表达炎黄子孙对介子推的追思。

■来自省内外的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及介氏后裔给介子推碑揭幕

原文内容:朝圣研学

用人格筑成的“寒食节”

有学者研究指出,古代,因墓主人身份不同,墓地称谓亦不同。帝王之墓地称“陵”,圣人之墓地称“林”,王侯将相的墓称之为“冢”,平民则均称为“茔”。

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只有“孔林”“孟林”“关林”三处圣人林和袁林最广为人知。其实,中国第一林大家都忽略了,因为他的名气相对较低而已。他就是介林。

介林早孔林年,早孟林年,早关林年,应该说是华夏第一“林”,只是知名度较低。

介林乃成圣介子推之墓,坐落在今灵石县马和乡张嵩村。

据《山西府县志辑》、光绪《夏县志·卷一》《與地志古迹(十三)》记载:“介子推坟在县南裴介镇,相传秦二世时迁此。”

年11月17日,根据山西省文物管理局的指示,夏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碑,碑冠上有“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的字样。碑文曰:“介子推,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晋文公行功不受禄,乃隐居绵山。后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山而丧命。秦二世时迁葬于此。”

介子推(?—公元前),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介子推林蘭子绘

割股奉君

从公元前年到前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论哪一种说法,都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晋文公重耳。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想要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设计陷害太子申生,使申生自杀,成为著名的历史悲剧人物。接着又设计陷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两兄弟被迫走上了漫漫逃亡之路。重耳避难逃到翟国,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和介子推。

据《韩诗外传》载,重耳受弟弟夷吾迫害,从耿国逃出,投奔齐国。中途路过卫国,卫君没有招待重耳一行人,大家只好继续赶路。所谓祸不单行,随从中有一个人见形势不好,就偷了重耳仅有的一点干粮,逃入深山,重耳一行人就只好饿肚子了。

路过五鹿时,重耳派人向田里的农民讨饭,那农民也嘲笑重耳一行,捡了个土块,放在食器里送给重耳。重耳很生气,但赵衰给他解嘲,说土块代表着土地,拥有土地就等于能做国君,这是好兆头,不要计较了。重耳也只好作罢。

跟随重耳一路风餐露宿的介子推,实在不忍公子这样饥饿下去,就悄悄离开人群,拿刀子在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找口锅煮熟,送给重耳吃,只说是自己讨饭讨回来的。重耳饱餐一顿,这才继续赶路。后来,大家发现介子推腿上有很大一块伤,查问一番,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重耳得知后,非常感动,千恩万谢,承诺以后做了国君一定会报答这份大恩的。

■重耳林蘭子绘

后来,重耳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在秦军的保护下渡黄河回晋。就在渡河的时候,重耳的舅舅狐偃寻思,流亡十九年,自己虽然立过大功,但也冒犯过外甥。现在,外甥得了势,要做国君了,万一他要秋后算账怎么办?重耳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得知狐偃的“小九九”后,立即在舟上盟誓,表示要和舅舅共富贵,还把一块玉璧投进黄河,以示态度坚决。

这时候,介子推也在寻思,认为重耳得国是天命,并非狐偃本人的功劳。现在狐偃要挟君主,实在是可耻。他想象着回国之后,随从的这批人大概都要摆功劳争爵位,可耻的事情不知又会发生多少,自己绝对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于是,渡河之后,介子推就悄悄溜走了,回到家乡和母亲一起住,尽自己的孝心。

重耳即位后,要平定内乱,改革政治,施惠百姓,忙得不可开交。跟他流亡的那批功臣,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封赏。但因为太忙,这件事情做得并不周全,竟然没有想起曾经“割股奉君”的介子推。而介子推当时心情倒是十分平静,他还是认为晋文公即位是天命,不是某几个人的功劳,自己也不应当受到封赏。他母亲为此也曾劝说他去领功受赏,被介子推说服了。最后,在介子推建议下,母子二人一起到山上隐居,至死没有见过晋文公。

介子推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就有人出面为他鸣不平,这人编了一首诗,贴在了晋文公的宫门上:“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看见后,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当下便派人找介子推,经多方寻找打探,才知道介子推携母亲隐居在绵山上不肯出来。晋文公没有办法,只好把环绕绵山之上的一片土地封给了介子推。

火烧绵山

在民间,至今流传着“火烧绵山”的故事。说的是当年晋文公听说介子推母子隐居绵山,但绵山苍苍茫茫,无处寻找,晋文公一着急,就下令火烧绵山,目的是想把介子推逼出来。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也不肯下山。母子二人最后抱着一棵柳树,被活活烧死。

晋文公闻之泪下,只好命人收拾尸骨,厚葬于山下,并立祠纪念。又使人伐下那棵枯柳,做成木屐,穿在脚上,这样低头一见,就想到介子推的割股之恩,不禁发出“哀哉,足下!”的悲叹,故“足下”一词,后来便成了人们相互之间的尊称。晋文公晚年时,又把其朝夕相伴的柳木屐钦置于介君墓前,意在“陪介”,并赐村名“陪介”。

后来,又因木屐“非衣”,故取“裴”字音意尽表。裴介村名即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介子推隐居和被烧死的绵山,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是介休的绵山,连“介休”二字,也和介子推有关。

但介休在晋国的北边,路途遥远,当时还是胡人的地盘。现在万荣县境内有座孤峰山,又名孤山、介山。西汉时期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还称“有事于介山”。当今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万荣孤山才是介子推隐居的地方。

寒食节与清明节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牲。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期间,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汉时寒食节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

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寒食节习俗主要有:拜扫祭祖、寒食饮食、寒食插柳、寒食踏青、寒食秋千、寒食蹴球、寒食咏诗、以及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插彩旗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

其中,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粳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烧枣蛋、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当地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子推禁烟寒食为主,后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的清明节,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清明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的重要载体。同时,每逢清明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人格力量传后世

介子推人格力量主要表在:其一,介子推对自己追求的复国事业忠贞不二。正是这种执著和忠贞,才使他伴随重耳苦熬岁月、割股奉君也在所不惜。其二,介子推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后的隐忍、平静与从容。他没有抱怨、没有伤痛、没有眼泪,更没有后悔,他选择了隐居,他平静得让人心痛、让人惊愕。这种激流勇退、淡泊富贵荣华的心态,高洁而神圣。其三,介子推的人格力量还表现在他对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的坚定不移,视死如归,表现出一种士人的独立人格。

既已选定了隐居生活,就坚决抛弃功名利禄,即使在烈火焚烧面前也毫不动摇,从容面对死亡。他的道德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介子推与其母亲的塑像

原文内容:朝圣最说

最不图报的人

我经常在一些演讲和文章中,把年羹尧和介子推比较着说事,因为这两个人与河东都有着很深的渊源。

我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要陪客人去河东的盐池神庙参观考察。池神庙文管所老所长李竹林是我多年好朋友,每次只要我带人去,他都要亲自担任导游,而每次介绍池神庙,他都要提到几个人,比如包拯、欧阳修、范仲淹、年羹尧等,这些人物几乎都曾身兼“巡盐御史”之职,驻节运城。

于是,就有人要问及这些名人与盐池、与河东的故事,于是,老李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这个讲那个。

年羹尧作为清室贵胄,在出任“河东巡盐监察御史”,主持河东盐务期间,对河东盐池苦心经营,为清政府盐务税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又是一个工作狂,经常秉烛夜读,通宵达旦。在运城察院办公期间,经常是白天下池搞调研,晚上起草给雍正的奏折,还关心前方战事,不断做决策下指令。

就是这样一个人,谁知后来就居然被皇帝赐死,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其原因就在于年羹尧不但功高盖主,而且他本人性格居功自傲,得势之后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在形势逆转之时不懂得急流勇退或者稍作收敛,加上他排斥异己,用人为私,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政治军事小集团”,无论是在管理中还是政治中都是大忌讳。此外年羹尧为官不清正,贪赃受贿、侵蚀钱粮,贪敛财富,个人生活糜烂,也是罪有应得。

有人说,年羹尧虽然是个天生将才,智商极高,但是情商极低,他的死是必然,不是皇帝要他死,是自己作死。

现在,让我们走进夏县裴介村,共同感受介子推其人。在裴介村介子推故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随口讲几段介子推的故事。

但人们最乐意讲的,主要还是介公割股奉君、不言俸禄、功成身退的故事。

大家想一想,作为一名臣子,一生追随主公,东奔西走,逃灾避难,历尽艰辛。特别是面临主公饥饿难耐的生死关头,臣子毅然拿刀子在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煮熟了送给主公吃。

可以说,臣子对主公有救命之恩呀!这个恩情以后不论怎么报都不为过。不久,形势骤变,主公终于做了国君。

这时候,当年跟随主公的功臣该怎么和主公说事?如果这人是年羹尧,他又会怎么样?是否会如同他对待雍正皇帝那样居功自傲,摆功争爵,闹得不可开交?

我们不敢想象。我们能够想象介子推会怎么做,因为,他的确是这么做的:他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君主晋文公;他决定回到故乡母亲的身边去尽孝;他得知君主在寻找他时背上母亲躲到了山上;他在众人千呼万唤中决意不再出山以致被烧死在绵山。

他在用真诚、忠心和生命诠释了怎样才是最不图报的人。

年的高考已落下了帷幕,小编在这里祝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我还想和所有的弟弟妹妹们说一句:一定要珍惜美好的大学生活,大学不是学习的止步,而是自主学习的开始。

再回忆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写呢?

■全国Ⅰ卷:河北、河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试题特点:今年的题型为材料作文,与全国卷去年题型、难度基本一致,需要我们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看到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治世的智慧。命题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提高知识能力、增强生活智慧、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这与我们《在黄河金三角朝圣》这本书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小编就在想,如果在考试前提前读了我们这本书,那在考试的时候一定会更加有话可说。不过现在开始读也不迟,传统历史价值和历史文化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从现在开始读书、读史,一切都还不晚。

我们通过分析材料并且结合所学知识便可以了解到这篇作文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写。材料中提到的人物各具特点: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不但让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信;走进历史,开拓民族视野;传承历史,拓宽国际视野。

抽出信封有惊喜!

好啦,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我们会随机抽选幸运读者送出含本书作者黄勋会签名的原著

《在黄河金三角朝圣》一本哦!想细致了解图文并茂的全书内容的读者欢迎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1736.html

------分隔线----------------------------